關于《伊春市人民政府關于伊春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精神,根據《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有關工作的函》(自然資函﹝2020﹞7號)和《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實施方案》相關要求,扎實推進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進而推動全市自然保護地規范化建設和制度化管理,現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伊春市林業和草原局會同有關部門,并征求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意見,起草了《伊春市人民政府關于伊春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自
希望有關單位和各界人士積極獻言獻策,意見和建議請以電子郵件或郵寄方式于
電子郵件:bhd3366820@163.com
郵寄地址:伊春市林業和草原局
聯系電話:0458-3366820
伊春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實施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精神,根據《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有關工作的函》(自然資函﹝2020﹞7號)和《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實施方案》相關要求,扎實推進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進而推動全市自然保護地規范化建設和制度化管理,現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整合優化目標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省自然保護地相關整合優化具體任務為目標,從實際出發,加強頂層設計,按照“統籌規劃”“分區實施”的總體思路,依據國家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有關要求,協調配合省級相關規劃機構對現有自然保護地劃定情況進行綜合考察評估,通過科學調整、完善功能分區、評估論證等手段,歸并相鄰各類自然保護地,著力解決各類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邊界不清、功能區劃不合理、現實矛盾沖突尖銳和歷史遺留等問題,確保整合優化成果科學有據、合法合規,切實實現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與我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三區三線”劃定工作有效銜接。
(二)整合優化原則
1.科學評估,尊重歷史。以生物多樣性評估為基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堅持依法依規、實事求是,解決現實矛盾沖突和歷史遺留問題。結合我市自然保護地實際開展科學考察評估與調整優化,充分利用各類調查數據,形成統一、標準的工作底數和底圖,合理準確落實自然保護地邊界。
2.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堅持科學客觀,實事求是,統籌考慮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將區域內其他具有保護價值的生態空間劃入相應的自然保護地,或者異地新建自然保護地,以實現市域內自然保護地總面積原則上不減少的目標。
3.統籌協調,做好銜接。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銜接三條控制線劃定,與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同步開展,穩妥推進。組織協調省主管部門和縣(市)區政府,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確保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落地。
(三)整合優化依據
1.中辦國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9〕42號);
2.中辦國辦《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9〕48號);
3.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有關工作的函》(自然資函〔2020〕71號);
4.《黑龍江省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總體實施方案》(黑林聯規[2020]7號);
5.《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整合優化方案》)
二、整合優化對象和范圍
整合優化對象主要包括全市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但不局限于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草原公園、沙漠公園、草原風景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內(點)、自然保護小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對轄區內符合劃入條件的保護區域,應劃盡劃,應保盡保;這次整合優化涉及我市10個縣(市)區共59個自然保護地,其中自然保護區23個,森林公園22個,地質公園7個,濕地公園3個、風景名勝區3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個(農業農村局)。
三、整合優化具體任務及時限
此次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實行省、市、縣(市)區三級職責分工負責制。省級負責統籌規劃,市級負責組織協調,縣(市)區負責屬地落實,按照職責分工要求和工作時限開展工作,落實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任務。
(一)啟動整合優化,編制工作方案。(2020 年3月20—22日)
以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啟動會為契機,全面部署啟動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由市政府辦公室制定印發《伊春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總體要求、對象范圍、任務時限、組織機構和工作要求,組織落實整合優化相關工作任務。(牽頭單位:市林草局;配合單位:市直相關成員單位。)
(二)認真摸底調查,及時填報數據。(
各縣(市)區以行政轄區為基本單元,摸清轄區內現有自然保護地底數,掌握轄區內自然保護地類型、數量、規模與分布現狀,查清每個自然保護地的面積、邊界、主要保護對象、功能區劃以及社會經濟基本情況,了解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自然資源產權、管理體制、機構編制、人員隊伍等情況,按時限要求及時填報6張登記表,提報相關矢量數據;自然保護地界線矢量數據和圖件等成果數據要符合國家統一要求:矢量數據以shapefile文件格式存貯,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_2000),屬性編碼表依據《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工作規范》。不需要調整整合的保護地在調查期間勘界立標;需要調整整合的保護地依據現有圖件錄入數據庫;沒有圖件的按相關文件、規劃、描述等形成矢量圖;各縣(市)區相關報表和數據報送市林草局自然保護地管理科(聯系人:郭忠凱、代樹君,電話:0458-3366820,郵箱:bhd3366820@163.com)。(牽頭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及所屬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配合單位:屬地相關成員單位。)
(三)籌備數據資料,配合實地校核。(2020 年
各縣(市)區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和保護地管理機構,積極收集準備自然保護地相關數據和信息資料,配合省林草局第二調查規劃設計院校核工作組,完成本轄區自然保護地基本信息、邊界范圍、功能區劃、矢量數據等材料實地校核和外業勘界工作,確保整合優化信息準確、詳實。(牽頭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及所屬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配合單位:屬地相關成員單位。)
(四)綜合研判整合,擬定優化建議。(2020 年
各縣(市)區政府要組織轄區相關部門,依據前期省規劃機構提供的校驗信息和本轄區整合優化初步建議,綜合研判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意見。結合“三區三線”(“三區”是指城鎮、農業、生態空間。“三線”是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的劃定工作,重點對自然保護地范圍內的基本農田、建制鎮村、礦業(探礦)權及未來預留發展空間等相關問題進行核查,提出擬從自然保護地調出確實不具有保護價值的區域,了解調減區域基本情況,研究分析對自然保護地整體的生態影響,形成本轄區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建議情況報告。整合優化建議情況報告完成后,要組織開展評估,通過后,以正式文件及電子版報市林草局。(牽頭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及所屬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配合單位:屬地相關成員單位。
(五)依據反饋報告,開展自核確認。(
市林草局對省林草局反饋的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評估報告(初稿),開展自檢核實確認工作,結合縣(市)區整合優化建議情況報告,梳理形成伊春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建議情況報告,按程序審核上報,以正式文件上報省林草局。如對評估報告結果有異議的,市林草局將及時與省林草局溝通,溝通調整相關內容。(牽頭單位:市林草局;配合單位:市直相關成員單位,各縣(市)區政府。
(六)嚴格執行方案,開展整合優化。(《預案》批復后)
省林草局依據調查摸底和科學評估結果,編制《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待《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按相關報批程序通過后,由市林草局統籌組織縣(市)區林草部門及所屬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開展整合優化工作,落實方案明確的整合優化任務,及時督促規劃編制并開展勘界立標工作。(牽頭單位:市林草局;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及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
四、組織機構及職責
為加強對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伊春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及成員職責分工如下:
(一)組成人員
組 長:孫浩然 伊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副組長:王冬雪 伊春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
成 員:江 華 伊春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
于小茹 伊春市財政局副局長
王恩東
伊春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
王德慶
伊春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
林舉奎 伊春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王學軍 伊春市水務局副局長
祝梓銘 伊春市住建局副局長
王明軍 伊春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
王守濤 伊春森工集團生態建設部負責人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伊春市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主任由江華同志兼任,辦公室副主任由郭忠凱、代樹君擔任,辦公地點設在自然保護地管理科;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的日常組織協調和相關事項的討論決策,辦公室研究商議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意見和建議,部署有關工作。
(二)成員職責
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與縣(市)區政府要密切配合,落實專人做好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討論、分析、審核,及時提供各類自然保護地范圍內正在建設的或擬建項目建設相關資料和數據,提出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建議。職責如下:
林草部門:負責協調推進領導小組日常管理工作,指導全市開展保護地摸底調查工作,擬定初步整合優化建議。
財政部門:負責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相關工作經費保障。
自然資源部門:負責提供國土規劃、生態紅線等資料,配合開展相關工作。
生態環境部門:負責自然保護地政策指導和水源地管理情況資料,配合開展相關工作。
水務部門:負責提供自然保護地內水利設施項目有關資料及保護地項目開展情況等資料,配合開展相關工作。
農業農村部門:負責提供保護地相關農業設施項目等相關資料,配合開展相關工作。
住建部門:負責提供城鎮和村莊規劃等相關資料,配合開展相關工作。
交通運輸部門:負責提供自然保護地內交通用地等相關資料,配合開展相關工作。
伊春森工集團:負責組織林業局公司提供相關保護地資料,配合屬地政府開展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認識。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自然保護地調查摸底及評估是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的基礎工作,關乎全市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為此,各縣(市)區政府要承擔屬地主體責任,各有關成員部門要高度重視,全力以赴,相互配合,確保按時保質完成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對不擔當、不盡責、不按時按要求落實任務的,要提請有關部門追責問責。
(二)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為副組長,相關成員單位分管領導為成員的伊春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林業和草原局,統籌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各縣(市)區政府要相應成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林草部門),由林草部門牽頭組織,成員部門按職責分工積極配合開展工作,按照《伊春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實施方案》確定的任務和時間節點逐項落實、落細,切實保證整合優化工作任務落實。
(三)落實資金保障。本次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政策性強、突破點多,從調查摸底、數據測繪、外業校核、編制規劃和勘界立樁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市及各縣(市)區政府財政部門要將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經費列入財政計劃,給與必要的資金保障支持,確保整合優化各項工作需要。
(四)密切工作聯系。各縣(市)區政府要加強與市直成員單位或省相關技術機構的聯系,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分析研究,提出思路,及時報告。針對本轄區內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市縣級自然保護區等未進行范圍和功能區劃定核準、缺少矢量數據等問題,抓緊組織有關部門和技術力量,委托具有測繪資質的機構開展工作(市縣級自然保護區矢量數據按照兩區編制,其余自然保護地矢量數據按照現有分區編制);省林草局第二調查規劃設計院承擔我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技術指導工作。各縣(市)區在技術層面有困難、有需求的,可自行對接;市林草局要加強與省林草局溝通協調,及時溝通糾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避免返工造成進度延誤,切實做到進度和質量按時限推進。
(五)加強工作調度。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政策性強,涉及的利益群體復雜廣泛,社會關注度也高。市直成員單位和縣(市)區政府要堅持科學、法治、唯實的思維,把握好尺度和口徑。要制定輿情應對方案,遇到情況及時反映、研究對策、妥善處理。要建立信息報告制度,明確專人負責,及時將工作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及意見建議上報市政府和省主管部門,及時關注輿情,化解風險。
附件:1.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地調查表(表1-6)
2.全省自然保護地名錄
3.技術指導單位分區及聯絡方式
附件3
技術指導單位分工與聯絡方式
一、第一調查規劃設計院
負責牡丹江、雞西市、七臺河市、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
領隊:程偉(副院長),電話:13945397365;
牡丹江市組長:于建軍,電話13945347168 ;
雞西市與七臺河市組長:孫福生,電話13946343398
佳木斯市組長:李綜榮,電話13946334849;
鶴崗市與雙鴨山市組長:尹雪峰,電話13514596072;
二、第二調查規劃設計院:
負責綏化、伊春、黑河市
領隊:索玉凱(科長),電話:13945524168;
綏化市組長:高群,電話:13604551001;
伊春市組長:張鐵成,電話:13634557654;
黑河市組長:岳增儉,電話:13845589981。
三、第三調查規劃設計院
負責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
領隊:李少欽(院長),電話:13766880729;
齊齊哈爾市組長:楊軍,電話:13945017857;
大慶市組長:吳昊,電話:15845993537;
哈爾濱市組長:黃宏偉,電話:13313644979。
四、省自然資源權益調查監測院
負責:大興安嶺地區
領隊:楊勝濤(副院長),電話:13804519251
組長:葉生欣,電話:13945065649
五、省林草局整合優化工作聯絡方式
一、具體工作人員
1.牡丹江、雞西市、七臺河市、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和第一調查規劃院聯系人:劉賽斯,電話:136904501707
2.綏化、伊春、黑河市和第二調查規劃設計院聯系人:郭家鵬,電話:13045173136
3.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和第三調查規劃設計院聯系人:王金喜,電話:13244615091
4.大興安嶺地區和省自然資源權益調查監測院聯系人:宋仲禹,電話:13339318567
二、技術指導人員
1.自然保護地處負責人 邵偉庚,電話:13895798758
2.地質公園負責人: 高 雷,電話:13936406498
3.自然保護區負責人: 王大威,電話:18204509991
4.森林公園負責人: 馬建軍,電話:13836104616
5.濕地公園負責人: 于欣洋,電話:13613616052
6.風景名勝區負責人: 王海波,電話:18246644709
伊春市自然保護地名錄 | |||
序號 | 所在地 | 自然保護地名稱 | 級別 |
1 | 伊春鐵力市 | 桃山風景名勝區 | 省級 |
2 | 伊春湯旺縣 | 石林風景名勝區 | 省級 |
3 | 伊春豐林縣 | 五營風景名勝區 | 省級 |
4 | 伊春嘉蔭縣 |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 國家級 |
5 | 伊春湯旺縣 | 黑龍江伊春花崗巖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 國家級 |
6 | 伊春市 | 黑龍江伊春小興安嶺國家地質公園 | 國家級 |
7 | 伊春大箐川縣 | 黑龍江省鐵力花崗巖石林地質公園 | 省級 |
8 | 伊春南岔縣 | 黑龍江省仙翁山地質公園 | 省級 |
9 | 伊春豐林縣 | 黑龍江省伊春紅星火山巖地質公園 | 省級 |
10 | 伊春豐林縣 | 黑龍江省五營地質公園 | 省級 |
11 | 伊春嘉蔭縣 | 黑龍江伊春茅蘭河口國家濕地公園 | 國家 |
12 | 伊春豐林縣 | 黑龍江新青國家濕地公園 | 國家 |
13 | 伊春豐林縣 | 黑龍江紅星霍吉河國家濕地公園 | 國家 |
14 | 伊春嘉蔭縣 | 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15 | 伊春伊美區 | 伊春興安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16 | 伊春豐林縣 | 五營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17 | 伊春鐵力市 | 桃山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18 | 伊春鐵力市 | 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19 | 伊春烏翠區 | 烏馬河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20 | 伊春伊美區 | 回龍灣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21 | 伊春金林區 | 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22 | 伊春湯旺縣 | 小興安嶺石林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23 | 伊春友好區 | 溪水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24 | 伊春南岔縣 | 黑龍江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 | 國家級 |
25 | 伊春鐵力市 | 皇經樓省級森林公園 | 省級 |
26 | 伊春大箐川縣 | 郎鄉森林公園 | 省級 |
27 | 伊春大箐川縣 | 林中園森林公園 | 省級 |
28 | 伊春大箐川縣 | 清翠森林公園 | 省級 |
29 | 伊春友好區 | 友好森林公園 | 省級 |
30 | 伊春豐林縣 | 大黑頂山森林公園 | 省級 |
31 | 伊春豐林縣 | 湯南森林公園 | 省級 |
32 | 伊春豐林縣 | 迎賓山森林公園 | 省級 |
33 | 伊春大箐川縣 | 帶嶺大青山森林公園 | 省級 |
34 | 伊春豐林縣 | 新青森林公園 | 省級 |
35 | 伊春烏翠區 | 黑龍江奇秀峰森林公園 | 省級 |
36 | 伊春友好區 | 黑龍江友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37 | 伊春豐林縣 | 黑龍江新青白頭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38 | 伊春豐林縣 | 黑龍江翠北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39 | 伊春豐林縣 | 黑龍江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40 | 伊春大箐川縣 | 黑龍江碧水中華秋沙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41 | 伊春大箐川縣 |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42 | 伊春湯旺縣 | 黑龍江烏伊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43 | 伊春豐林縣 | 黑龍江紅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44 | 伊春烏翠區 | 烏馬河紫貂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45 | 伊春大箐川縣 | 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46 | 伊春嘉蔭縣 | 黑龍江茅蘭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國家級 |
47 | 伊春烏翠區 | 黑龍江伊春河源頭省級自然保護區 | 省級 |
48 | 伊春友好區 | 黑龍江庫爾濱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 省級 |
49 | 伊春嘉蔭縣 | 黑龍江嘉蔭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 | 省級 |
50 | 伊春嘉蔭縣 | 黑龍江嘉蔭平陽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 省級 |
51 | 伊春市湯旺縣 | 黑龍江小興安嶺天然樟子松林省級自然保護區 | 省級 |
52 | 伊春伊美區 | 黑龍江伊春區周邊森林生態環境市級保護區 | 市級 |
53 | 伊春烏翠區 | 黑龍江翠巒城區市級自然保護區 | 市級 |
54 | 伊春湯旺縣 | 黑龍江湯旺河守虎山市級自然保護區(小興安嶺樟子松自然保護區) | 市級 |
55 | 伊春湯旺縣 | 黑龍江湯旺河石林市級自然保護區 | 市級 |
56 | 伊春湯旺縣 | 黑龍江湯旺河源頭市級自然保護區 | 市級 |
57 | 伊春豐林縣 | 黑龍江紅星三楊自然保護區(三楊迎賓山公園) | 市級 |
58 | 伊春嘉蔭縣(農場) | 黑龍江嘉蔭次生林自然保護區 | 縣級 |
59 | 伊春嘉蔭縣 | 黑龍江嘉蔭段黑斑狗魚雅羅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 國家級 |
- 網站導航
- 國家部委網站
- 省區市政府網站
- 縣(市)區(局)
- 站點地圖